平凉市扎实推进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 为林下经济发展筑牢产权根基

  • 时间:2025-07-24 11:02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林业和草原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平凉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抓手,锚定“产权明晰、流转顺畅、保护严格、利用高效”目标,通过机制创新、难题破解、成果转化三维发力,推动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泾川县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全域覆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林业改革“平凉样板”,不仅为林下经济发展夯实了产权根基,更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一、构建三级联动体系,跑出改革“加速度”。一是责任闭环压实效能。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县乡精准落实、村级一线执行”三级体系,将林权登记纳入林长制考核,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全市林权颁证效率大幅提升,进度持续领跑全省。二是动态管理精准赋能。以自然村为单元建立“三权”动态台账,实时更新流转、变更等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管理。2024年3月—2025年6月,完成宗地勘测271.2万亩,为颁证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其中,泾川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在数据动态管理方面推进有力,为全市提供了现实参考。三是跟踪服务深化成效。推行“颁证+回访”机制,泾川县在完成颁证后定期回访农户,了解权证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群众诉求。2024年8月—2025年6月,泾川县已完成颁证1.2万本,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靶向破解历史难题,筑牢改革“压舱石”。一是数据攻坚夯实基础。开展林权档案“清零行动”,2024年3月—2025年6月,清理历史档案8.7万份,建立电子台账,完成271.2万亩林地权属核查,实现“一宗一档、权属清晰”。泾川县全面清查97.04万亩集体林地状况,整理4597份林权档案,完成73590宗宗地勘测,为高效颁证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分类化解历史难题。针对林权确权过程中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成功化解6573件难题(其中泾川县化解各类林权问题2510件)。采取深入实地调研、多方协调沟通、依法依规处理等方法,彻底扫清颁证过程中的障碍,确保颁证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全域覆盖均衡推进。推广“泾川样板”,推动各县(市、区)实现不动产证自然村全覆盖。泾川县被列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完成林权调查摸底面积97.04万亩,占应调查面积的100%,为全市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稳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激活资源转化动能,催生发展“新引擎”。一是林权流转激活资本。严格按照《关于统一经营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集体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全市累计完成林权流转106万亩,林权抵押面积47万亩、贷款金额12亿元,有效盘活林地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林下经济提质增效。以产权保障为依托,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景观利用+多元融合”的五大林下经济模式。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7亿元。其中,林下种植20.45万亩,产值4243万元;林下养殖产值1.4亿元,泾川县藏香猪、华亭市林麝、崇信县中华蜂、灵台县生态鸡等特色养殖数量达59万头;林产品采 集加工702吨、创收5100万元,林下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三产融合创新路径。精心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和林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市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经营主体62个(森林人家9个、林家乐46个、森林公园7个),接待游客7.19万人次,实现产值2358万元,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平凉市通过扎实推进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不仅明晰了产权,更激活了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下一步,平凉市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林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撰稿:王利霞 编辑:柳文玉  审核:王伟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