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 时间:2022-03-01 09:22
  • 浏览次数:
  • 来源:市果办
  • 字体: [ ] [ ] [ ]
  •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十四五”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0日

 

 

平凉市“十四五”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效……………………………………(6)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6)

  二、存在问题………………………………………………(9)

  第二章  “十四五”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12)

  一、总体思路………………………………………………(12)

  二、发展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5)

  四、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19)

  第三章  建设任务……………………………………………(24)

  一、构建绿色融合产业体系………………………………(24)

  二、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27)

  三、构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27)

  四、构建品牌市场营销体系………………………………(28)

  五、构建社会服务支持体系………………………………(29)

  第四章  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31)

  一、良种苗木培育工程……………………………………(31)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32)

  三、防灾减灾体系工程……………………………………(33)

  四、全产业链提升工程……………………………………(34)

  第五章  保障措施……………………………………………(35)

  一、组织保障………………………………………………(35)

  二、资金保障………………………………………………(36)

  三、机制保障………………………………………………(37)

 

前  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果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为方向,结合平凉市果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平凉市“十四五”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果产业为目标,遵循“绿色果业—有机果业”的发展思路,规避自然风险,节约各类资源,发展自身优势突出的特色品种,生产增收效果明显的有机精品。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约资源、集合功能、集成技术”基本要求,着力构建现代果业发展体系,持续推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平凉果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规划内容涵盖平凉市苹果、核桃生产及其关联的加工、贮藏、流通、出口等各个环节。规划范围包括崆峒区、华亭市、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共7个县(市、区)。至2025年果园面积达到211万亩,果品总产量276.5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40.5亿元,果园标准化率达到100%,绿色产品率达到60%,有机产品率达到5%。

  突出规划牵动、龙头拉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项目推动、政策联动和机制创新,努力将平凉市建成具有“果业强、果质优、果农富”明显特征的“中国苹果之都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效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把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加快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产业基地逐步优化。按照“稳定面积、提升质量、增强效益”的发展思路,各县(市、区)在抓好果园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对老果园、低效园、弃管园“三类园”进行伐老建新、更新改造、提质增效,改造提升“三类园”34万亩,集中建成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苹果优势产业片带,发展果业万亩乡镇85个、千亩村1063个,分别占乡镇和自然村总数的83%和70%,苹果种植面积198万亩,其中挂果园139万亩,果园标准化率提升到81%,苹果适宜区基本实现全覆盖。据统计,2020年底全市苹果总面积占全省的30%,居全省第二位。核桃产业以华亭市为重点,建成东南部浅山丘陵核桃特色经济林产区,累计栽植核桃8.51万亩。其中:挂果园面积2.6万亩,年产核桃1700吨,实现产值3400万元。

  (二)转型升级起步良好。以推动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积极打造优质、安全、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果业体系,稳步推进果产业转型升级。引进选育适合本地生产的苹果早中晚熟品种26个,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个,建成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700亩;推广苹果山台地乔化短枝、塬地矮化自根砧、川地矮化自根砧和矮化中间砧等苹果矮化密植建园模式,全市新发展苹果乔化短枝密植果园24.61万亩、矮砧密植果园12.15万亩;核桃集中在丘陵和山坡地采用核桃纯园和间作核桃园栽培模式,建成核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基地;全面推行绿色有机生产,推广沃土养根、肥水耦合、节水滴灌、生物防控、简化修剪、果园机械化等高新技术。

  (三)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制定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4项,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建成果园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创建国家级示范园7个、省级示范园53个,全市认证苹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27.65万亩、GAP基地3.22万亩,果园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入户进园率达到90%以上,优果率提高到了75%。2020年,全市苹果总产量达210万吨,占全省的32%,居全省第二位;产值达到95亿元,占全省的39%,居全省第一位;挂果园平均亩产1.51吨,居全省第一。优等果地头收购价连续16年领跑全国。

  (四)融合发展稳步推进。联合56家涉果企业,组建了集果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金融保险、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平凉苹果产业联盟,引进了陕西海升、甘肃齐翔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建办静宁常津、德美地缘2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6家,发展贮藏、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27家,建成西部最大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开发了苹果果汁、果醋、果酒、脆片和核桃仁、核桃油、核桃乳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果品年贮藏能力107万吨,果品加工能力16.5万吨。建成静宁35°苹果谷等以苹果为主题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示范村30多处,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衍生经济蓬勃发展。初步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果农”等经营模式,通过合理流转土地、集中产业用地,引导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和民营企业规模建园45万亩,发展30亩以上种植大户2547户。组建果品专业合作社1003家,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精准扶贫贷款入股参股,推广分户出资、规模种植、固定分红的模式,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紧密联结,初步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经营格局,带动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品牌营销作用凸显。积极宣传打造“静宁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等7张国家级名片,荣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最有价值10强、2020年标杆品牌等称号,进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评估价值达到158.95亿元。静宁、庄浪、灵台3个县培育了区域公用品牌,静宁、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个县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陇原红”“德美地缘”“红六福”等企业商品商标105个,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与企业商品商标“双商标”管理,有效提升了果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果品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六)销售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平凉金果博览城、新阳光电子商务产业园、德美物流园、红六福电商平台等大型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13处,培育出口外贸企业14家,发展果品营销机构597家,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66个,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建立常年供销关系,建立农超专柜201个,果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及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墨西哥、俄罗斯、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年直接出口苹果鲜果5万吨以上,创汇3000多万美元,连续多年居甘肃省前列。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组建电子商务公司200多家,建成新阳光、红六福等电商销售平台647家,推动“互联网+果业”发展,拓宽了果品营销渠道,2020年全市线上销售果品18.05万吨。

  二、存在问题

  虽然全市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按照推进乡村振兴首位产业的定位来衡量,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全市果品产业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不相适应”。一是人老。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市10年间农村人口减少44.6万人。目前,农村年轻精壮劳力80%以上的外出打工,从事苹果生产的人员逐年减少且多在50岁以上,文化素质不高,精力体力有限,接收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差,难以适应我市苹果管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要求。以静宁县为例,全县从事苹果种植的人员全部在45岁以上,在苹果疏花、疏果、套袋、取袋、采摘等大忙时节,用工缺口十分突出,需要从天水、陇南等地输转劳动力,成本大、不确定性高,导致苹果取袋、采摘受到较大影响。二是树老。一方面,全市20年以上的老果园达到19.39万亩,突出表现在果园郁闭,病虫害严重,管理难度大,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佳。另一方面,全市198万亩的果园,乔化园达到81%,突出表现在费人、费水、费肥,果园密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务作管理难,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三是品种老。全市现有苹果品种构成,富士系占比90.9%,元帅系占比3.9%,秦冠占比4%,其他品系占比1.2%,富士系占比过大,不能满足消费者多种口味需求。早中晚熟品种分别占4%、6%和90%,比例搭配不合理,晚熟鲜果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同时造成短期用工集中,劳动力紧缺。鲜食品种与加工品种配比不协调,其它色系品种短缺,颜色、大小不丰富的问题日益突显。

  (二)加工流通中存在三个“不够充分”。一是加工增值不够充分。虽然近年来全市果品关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主要以果品储藏企业为主,果品加工企业只有11家,仅占果品企业的4.8%,且普遍经营规模较小,缺少现代化的分级、包装生产线,在果品加工增值中的带动作用不强。苹果产业链条还不健全,缺少现代化产后处理生产线、规模化精深加工基地、规范化果品包装企业和标准化的果品交易市场,苹果加工增值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冷链建设不够充分。现有果品储藏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营销等软件方面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新型机械购置、团队人才引进等硬件方面,都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业务局限于果品收购、储藏,缺少预冷库、冷链配送车,无法实现全冷链配送,保证不了上市苹果的品质。三是品牌营销不够充分。虽然我市“静宁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价值与苹果特色优势产业的地位还不匹配,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营销企业与大中城市的超市联系较少,拓展不到高端市场,大部分营销人员对“静宁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的规范使用和宣传还不够充分。

  (三)经营机制上呈现出三个“还有差距”。一是“小农户”与“大市场”还有差距。目前,全市现有果园中,农户分散经营面积153万亩,占77%,涉及19.93万户果农;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45万亩,仅占23%,“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巨大落差,折射出社会化组织程度低的短板,严重制约了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小服务”与“大需求”还有差距。苹果产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涉及各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共同服务,但目前仅仅限于果业管理部门在产中的栽培技术的服务和指导,产前、产后服务严重缺失,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小机构”与“大产业”还有差距。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但管理机构、服务组织以及人员编制并没有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增加。特别是市、县两级果业管理机构多为参公单位,没有专业技术岗位,从事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67名,每万亩苹果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人,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技术指导服务、科研试验示范、品种引进推广等方面工作的需求。现有机构不是依附在其他单位,就是临时组成人员,特别是乡镇一级服务机构“缺腿”,没有相应的服务组织,各项管理服务实为阶段性的突击工作。


第二章  “十四五”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盯“三新一高”要求,按照全市“3659”发展思路,抢抓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机遇,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按照“稳面积、调结构、扩内涵、拓市场、创品牌”的发展定位,以生产绿色有机果品为方向,以提升苹果品质和亩产效益为核心,坚持大视野、大目标、大招商、大突破,突出规划牵动、龙头拉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项目推动、政策联动等“六轮”驱动,放眼全省全国,瞄准世界一流,积极培育领军型“链主”企业,全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中小企业为配套、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广大果农参与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实现一产夯实基础、二产逐步做强、三产稳步扩大的强链延链补链目标,全力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努力把平凉建成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电商配送中心、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大数据平台中心、苹果交易结算中心。

  二、发展原则

  (一)全产业链发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完善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打造循环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果产业整体效益,增强国内外竞争力。重点抓住育种育苗、标准化生产、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采摘体验及文化创意等环节,打造从果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实现“产前—产中—产后”高效衔接,产加销及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果业全链条。重点整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资源,着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做大做强现代果产业,打造更多关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高质量发展。推动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平凉果产业发展升级版。培养新型职业果农,普及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由分散兼业型向规模专业型转变;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良种繁育,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构建完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推进苹果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转变。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苹果产业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提升。

  (三)绿色化发展。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建设,探索平凉现代果产业绿色发展路径。发展“果、畜、沼、草、菌”循环果业,实现种养生态平衡;建设产地环境监测体系,规范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生产的面源污染;开展精耕细作,提升果园地力,防止水土流失,优化产地环境;挖掘利用果产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促进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变。确保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果产业绿色发展道路。

  (四)品牌化发展。把品牌化战略作为平凉现代果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果产业品牌建设。明确品牌定位,确立品牌发展架构,培育品牌主体,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产品品牌为特色的品牌体系;适应多元化、全球化市场需求,夯实品牌基础,强化基地建设、果品品质溯源、技术研发等基础工作,奠定平凉果品质量可控、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品质基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平凉苹果和核桃好吃、健康、安全、文化的品牌形象。

  (五)国际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健全国际果产业交流与合作制度,创新果产业对外合作方式。以国际贸易拓展与人才、技术交流合作为重点,推进平凉果业全球化发展。加强销售渠道和终端及品牌营销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加强与欧美日等果业发达国家的人才技术合作,引进果业良种和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重镇的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扩大果业技术交流和果品出口。打造国家级品牌,举办国际性节会,提升平凉果业的国际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规划》按照“夯实产业基础、做强产业品牌、强化产业功能、推动现代果业”的发展思路,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到2025年,将平凉建成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电商配送中心、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大数据平台中心、苹果交易结算中心,具有“果业强、果质优、果农富”明显特征的“中国苹果之都”。

  ——果业强。通过规划实施,探索甘肃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径,将平凉果产业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产业效益高,引领全省现代果业发展的龙头。到2025年,果园面积达到211万亩,果品总产量276.5万吨,果园标准化率达到100%,绿色产品率达到60%,有机产品率达到5%,7县(市、区)全部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果质优。突出新品种引进推广,加大老果园改造力度,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持续改进栽培模式,山台地推广乔化短枝栽培、川塬地推广矮砧密植栽培。不断扩大出口创汇、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基地认证规模,加快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到2025年,早中熟、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3:7,全市矮化密植园达到40万亩,累计认证各类基地180万亩以上,抓建3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精品示范园,商品率达到90%。

  ——果农富。通过规划实施,新型职业果农数量增加、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果园收入增加,苹果收入成为果农持续较快增收的主要来源,苹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与贡献逐年提高,使果农成为最富裕的农民群体之一。到2025年,苹果一产产值140亿元。

1  平凉市果产业发展目标指标表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5 

生产加工 

总面积 

万亩 

211 

总产量 

万吨 

276.5 

老果园改造面积 

万亩 

50 

矮化密植苹果园面积 

万亩 

40 

生态果园 

 

22 

有机苹果面积 

万亩 

10 

绿色苹果基地 

万亩 

120 

出口水果备案基地(出境水果果园) 

万亩 

50 

优质苗木基地 

 

3700 

果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 

100 

优质果率 

% 

78 

采后商品化处理率 

% 

100 

果品深加工量 

万吨 

30 

贮藏贸易 

鲜果贮藏能力 

万吨 

130 

市场交易总量 

万吨 

400 

物质装备 

肥水一体化面积比重 

% 

10 

标准化果园比重 

% 

100 

机械化应用率 

% 

68 

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平均单产 

 

1.3 

信息服务平台覆盖率 

% 

90 

经营组织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 

30 

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 

 

5/30 

市级以上优秀果农合作社 

 

400 

家庭农场 

 

400 

种植大户 

 

1200 

果农参加合作社比重 

% 

50 

经济效益 

一产产值 

亿元 

140.5 

农民人均果品年收入 

 

10000 

社会效益 

配套关联产业产值 

亿元 

140 

带动就业人数 

万人 

60 

生态效益 

果园平均有机质含量 

% 

1.2% 

空气质量指数 

AQI 

一级 

  (二)分县目标。

  1.静宁县。充分依托静宁县苹果产业规模优势,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把静宁建设成“百万亩面积、百万吨产量、百亿元产值”的“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电商配送中心、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大数据平台中心、苹果交易结算中心”。

  2.庄浪县。充分依托庄浪独特的梯田生态优势,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梯田生态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中国梯田生态苹果第一县”。

  3.泾川县。充分依托泾川县资源环境条件和苹果产业发展基础,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到26万亩,绿色苹果基地全覆盖,成为“全国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县”。

  4.灵台县。充分利用灵台苹果产业的后发优势和“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推广基础,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矮化密植果园面积达到11万亩,成为“现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示范县”。

  5.崆峒区。充分依托崆峒区近城近郊的地理优势,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观光休闲采摘果园达到1.5万亩,成为“都市城郊型现代果业示范区”。

  6.崇信县。充分依托崇信县生态优势和苹果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基础,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约化经营面积达到3万亩,建成“现代生态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县”。

  7.华亭市。充分依托华亭市核桃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到2025年,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标准化管理5万亩,优质苗木繁育基地200亩,将华亭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优质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表2  各县(市、区)果产业发展目标指标表     

类别 

指标 

合计 

静宁 

庄浪 

泾川 

灵台 

崆峒 

崇信 

华亭 

总面积 

万亩 

211 

100 

44 

26 

23 

3 

4 

11 

总产量 

万吨 

276.5  

140 

60 

35 

32 

3.8 

5.2 

0.5 

一产产值 

亿元 

140.5  

73.25 

32 

17.2 

14 

1.6 

1.95 

0.5 

老果园改造面积 

万亩 

50 

20 

13.9 

9 

5 

0.9 

1.2 

  

矮化密植果园面积 

万亩 

40 

12 

12 

2.6 

11 

1 

1.4 

  

有机果园面积 

万亩 

10 

3.6 

2.5 

1.3 

1.6 

0.2 

0.5 

0.3 

绿色果园基地 

万亩 

120 

57.4 

30 

16 

15 

0.5 

0.5 

0.6 

出口水果备案基地 

万亩 

50 

25 

10 

8 

5 

0.6 

1 

0.4 

优质苗木基地 

万亩 

0.37 

0.2 

0.02 

0.04 

0.06 

0.01 

0.02 

0.02 

鲜果贮藏能力 

万吨 

130 

68 

29 

17 

10 

2 

4 

  

 

 
    四、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分区。立足平凉市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基础,依据平凉果产业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

  一核:打造以静宁县为“核心”的苹果优势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把静宁县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县和产地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产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的一面旗帜。

  三群:葫芦河、泾河流域苹果优势产业集群和关山林缘区核桃优势产业集群。西部葫芦河流域晚熟苹果优势产业集群,包括静宁和庄浪2个县,规划苹果种植面积144万亩。该区域主要以鲜食果为主,加快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国际国内高端市场需求的精品果,扩大出口量。完善采后产业体系,提高商品化处理程度和精深加工能力。东部泾河流域苹果优势产业集群,包括崆峒、泾川、灵台、崇信4个县(区),规划苹果种植面积56万亩。该区域主要以鲜食果品为主,兼顾发展加工型果品,重点占领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企业。关山林缘区核桃优势产业集群,主要在华亭市,包括上关、神峪、安口、东华、西华等6乡镇,规划核桃种植面积11万亩。主要发展核桃干果,兼顾发展核桃仁、核桃油、核桃乳等加工产品,重点开发核桃营养保健食品。

  五园:按照“县县有园区、个个有特色、多点化布局、复制式扩展”的原则,建设五类果品特色园。

  良种苗木繁育园。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龙头企业+推广单位+基地”的模式,形成一体化的苗木产业化生产格局,探索出一条苹果脱毒优质苗木繁育发展的新路子,成为陕甘宁边区苹果优质苗木重点供应中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园7个,面积总计3500亩。核桃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园1个,面积200亩,引进驯化适宜平凉栽植的优良核桃品种。

  现代苹果矮化密植栽培示范园。以高水平科技团队为支撑,创新优质苗木、立架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技术、土壤注射施肥技术、旱地果园起垄覆膜集雨保墒技术、自压式简易滴灌技术、“肥水耦合”一体化技术、果园信息采集处理、机械化配套装备、生物植保措施覆盖、先进生产管理为特征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重点推广矮化自根砧果园,立地条件较好塬区推广矮化中间砧果园,山台地推广乔砧短枝果园,建设现代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示范园区15个,每个500亩以上,总面积7500亩。

  苹果(核桃)生态循环示范园。探索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和发展“果,沼,畜,草,菌”五配套生态养殖场和生态果园,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延伸畜牧产业链条,与果业实现循环对接,形成“畜—肥—果”循环发展,促进全市畜牧产业和果业良性健康发展。建设生态循环示范园22个,总面积4400亩。

  标准化种植示范园。按照平凉市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实施方案、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在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果区,集中连片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应用先进技术,高标准建设160个高规格、高档次的乡村示范基地和县级样板园,每个面积500亩,共计8万亩。

  苹果加工物流产业园。以现代化贮藏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冷藏集装箱运输为重点,以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为支柱,构建辐射平凉内外的种、加、销、运一体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面向全省和全国的苹果物流产业园。规划在苹果主产县各建设1个苹果物流产业园。

  休闲观光特色园。将平凉市旅游资源与苹果种植技术、种植过程、果园风景、苹果采摘、苹果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休闲、采摘、体验、观光为特色。建设面积为50亩休闲观光园200个,面积10000亩。

  (二)产业布局。

  1.栽培模式布局。根据平凉市地质地貌特征,全市果产业分为川地苹果种植、山地苹果(核桃)种植和塬地苹果(核桃)种植三大类。其中,在栽培模式和品种结构上,川地大力发展现代矮化自根砧密植栽培模式,品种以晚熟为主;山地突出短枝型,品种以中晚熟和晚熟为主。塬地重点发展短枝型和矮化中间砧,推广乔化短枝型(乔化砧木+短枝型品种)和双矮(矮化砧木+短枝型品种)栽培模式,品种以中晚熟和晚熟为主。

  2.种植品种布局。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总量、季节性需求差异及平凉市自然条件和生产现状,总体生产布局上,按照“适地适栽”原则。苹果种植在品种选择上,晚熟品种主要以成纪1号、静宁1号、烟富8号、烟富10号、瑞雪、维纳斯黄金、礼泉短富等为主,北部冷凉地带发展抗寒品种;中早熟品种以华硕、蜜脆、玉华早富、红将军、秦脆、秦蜜、嘎拉优系为主。到2025年,全市苹果中早熟、晚熟苹果比例调整到3∶7。其中,静宁县、庄浪县比例调整到2:8,其他四县(区)比例调整到4∶6。核桃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新植核桃主要以辽核4号、香玲为主栽品种,中林1号为授粉品种,老果园高接换优主要以辽核4号、香玲为主。

  3.果品储运加工布局。培植成长性好、带动果农增收致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机械、气调冷库群,围绕苹果示范园区建设机械、气调冷库,围绕基地和市场建设周转库。改造、提升落后贮藏库,提高平凉果品贮藏量和贮藏水平,延长苹果销售期,提高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实现苹果保鲜增值。大力发展苹果脆片、益生菌果汁、美容产品、保健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转化增值能力。

  4.果品市场开拓布局。着力打响“静宁苹果”“华亭核桃”公用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搞好果品品牌经营管理,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经营机制,扶持各类品牌主体争创“甘肃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努力提升品牌苹果(核桃)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二品一标”认证,不断扩大认证规模和数量。利用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果品品牌,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支持“农超对接”、“Ο2Ο电子商务”、“订单生产”等营销模式,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静宁苹果、华亭核桃品牌形象店。在瞄准欧美高端市场的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重点扩大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果品行业企业、协会的交流,在中亚国家、新疆口岸、满州里口岸等农产品物流量大的口岸以及主要大城市设立静宁苹果直销窗口,扩大静宁苹果、华亭核桃的市场销售量和知名度。

  

第三章  建设任务

  根据平凉市自然资源禀赋、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一、构建绿色融合产业体系

  (一)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果园面积稳定在211万亩,其中有机苹果园面积10万亩,绿色认证基地果园面积120万亩(其中,“畜-沼-果”生态果园100个,面积4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76.5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40.5亿元。

  (二)建设内容。

  1.全速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供应链,促进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环节提质增效。

  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3700亩现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形成年出圃优质苹果苗木400万株、50万株优质核桃嫁接苗的生产能力,成为陕甘宁周边地区良种苗木供应中心,实现产业升级。

  建设高标准果园。到2025年,建设现代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示范园区15个,面积7500亩,示范带动建设现代矮化密植果园40万亩,水肥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以上。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园160个,面积8万亩,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到2025年,建设生态循环示范园22个,面积4400亩,7个县(市、区)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达到130万亩,累计认证出口备案基地(出境水果果园)50万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积180万亩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覆盖率100%,降低农药用量10%以上。

  2.全面增加产后处理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果产业附加值,实现产后环节提值增效。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现代果业建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果业经营主体,创新果业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果业经营体系,促进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到2025年,培育栽植大户1200个、家庭农场400个、市级以上优秀专业合作社400个。

  加强采后处理。加强果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在苹果采后预冷、清洗、烘干、打蜡、分级、包装等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果农大户,提升完善苹果采后初加工生产线,形成280万吨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制定果品分级标准。引进和应用核桃干果、核桃仁、核桃油生产线。

  发展精深加工。推进苹果加工由简单果汁加工向精深加工并重转变,开发苹果和核桃保健品、美容医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到2025年,年均加工30万吨苹果鲜果和800吨核桃。

  提升冷链贮藏能力。对原有土库、简易冷库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在庄浪、泾川、灵台、崆峒、崇信五县(区)新建气调库或机械冷库,全市新增果品存贮30万吨,全市果品存贮能力达到130万吨,实现主要果品季产年销。

  3.全力推进三产融合提高价值链,促进果产业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一县一园、一园多业、分县创建、整市打造”的模式,到2025年,全市建成静宁(苹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庄浪、泾川、灵台(苹果)和华亭(核桃)共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发掘新功能新价值。深入发掘果业的生态涵养、创意果业、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打造苹果、核桃主题观光板块,推进果游融合发展。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建设休闲观光果园200个;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建设1条覆盖全市的果业精品旅游大环线。

  打造新载体新模式。依托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苹果加工物流产业园,打造苹果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到2025年,打造6家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打造一批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和文明新风培育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

  二、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一)建设目标。组建市级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培养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每万亩果园配备1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式,“三新”技术普及率达100%,新型实用技术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建设内容。

  1.组建市级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整合市内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市级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队。

  2.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引进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急缺的果树栽培、市场营销、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柔性引进国内顶尖果树专家定期来我市开展高层次技术培训,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的规范培训,整体提升果园生产和管理的服务带动能力。

  3.加强新型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交流合作,建立研发基地,开展科学试验研究,重点在新品种选育、现代苗木体系建设、新型栽培模式探索、老果园更新改造、旱作栽培、土壤培肥、节本增效、防灾减灾、果品营销、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

  三、构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一)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立从果园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果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

  (二)建设内容。

  1.制定果品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修订)平凉苹果生产综合管理制度。加快配套制定(修订)保障苹果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完善“二品一标”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二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0%以上,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产地认证。

  2.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完善产地环境监测制度,市、县两级成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产地环境监测网点,建立产地环境监测数据库,与国家、省级“果网”链接。

  3.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实施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投入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果品生产记录制度;合理选用和科学使用矿物、生物源安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药残留限值;合理引导布局经营网点,支持建设县级果业农资批发市场,支持生产基地建设苹果(核桃)农资专业市场。

  四、构建品牌市场营销体系

  (一)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成“二品一标”认证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果产业品牌体系,建立完善的果产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果业新格局。具体目标如下:

  ——培育推广“静宁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拓展苹果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产品品牌10个。

  ——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标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名牌产品等10个以上。

  ——认证“二品一标”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50个以上,“二品一标”认证产品占比70%以上。

  (二)建设内容。

  1.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平凉苹果整体品牌形象。制定授权使用“静宁苹果”区域公用品牌相关管理办法,充分挖掘区域公用品牌的核心价值、独特价值,提高品牌的整体价值度。进一步提升平凉苹果品牌形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产品品牌。探索“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运营模式,建立企业子品牌准入和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做响区域公用品牌、做活企业产品品牌。2025年,重点培育10个企业产品品牌。

  3.建立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凉果业品牌市场营销体系。依托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筹建平凉果业品牌网上商城。支持省内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探索建立平凉果业品牌展销中心。

  五、构建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一)建设目标。到2025年,构建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平台覆盖率90%。每年培训专业技术骨干1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6000名、果农20万人(次)以上。

  (二)建设内容。

  1.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一是财政资金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整合各级扶持政策和资金向苹果产业倾斜,积极争取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支持苹果科研、技术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苹果产区规模化生产。加大对苹果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强化苹果收购、营销、加工方面的资金支持。二是金融资本支持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新模式,创新金融产品,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资源聚焦服务果业,不断提高对果品产业的金融服务质效。构建产业投资公司为核心、果业担保公司为杠杆,苹果产业链基金为补充的果业投资平台支撑体系。建立果业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建立政府对果业投资的新机制,通过小规模的财政资金撬动大规模的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三是果业保险支持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适度保障的运作模式,积极开发适应新型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鼓励开展灾害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试点,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果品期权期货市场,适时推进“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2.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果业管理、服务机构,配套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开展专家与企业、合作社、果农一对一交流,加强科技培训和实践指导,把培训和技术指导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3.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构建以生产管理系统、技术服务系统、生资供应系统、有害生物防控系统、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产销信息对接系统、果品营销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市级智慧果业管理信息平台。7县(市、区)对应建设果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基层信息与市级智慧果业管理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和资源共享。

 

第四章  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

  抓住平凉果产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围绕果产业全产业链提升,着重建设四大重点工程,通过工程建设突破制约瓶颈,夯实发展基础,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将平凉打造成为“中国苹果之都”。

  一、良种苗木培育工程

  依托平凉市现代丝路寒旱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龙头企业+推广单位+基地”的模式,形成一体化的苗木产业化生产格局,探索出一条苹果脱毒优质苗木繁育发展的新路子。

  (一)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建设3700亩现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形成年出圃优质苹果苗木400万株、50万株优质核桃嫁接苗的生产能力,满足全市及周边省、市用苗。项目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

  (二)种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在静宁县果树研究所基础上,依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科技研发队伍,建立果树种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种源基地和种质资源库,果树脱毒检测实验室和种苗研究实验室,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建设无病毒资源保存室、苗木驯化温室、雾化扦插室、苗木繁育大棚等;建设培训场所、购置教学设备、开展技术培训等。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

  (三)脱毒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以静宁县林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城川、威戎等乡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高标准脱毒苗木繁育基地2-3处,带分枝良种大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00万株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500万元。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

  (一)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西部葫芦河流域和东部泾河流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华亭市核桃标准化种植基地11万亩,果园管理标准化率100%。项目计划总投资22000万元。

  (二)认证基地建设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巩固扩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备案基地(出境水果果园)、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绿色苹果认证基地达到120万亩,出口备案基地(出境水果果园)累计达到50万亩,有机苹果认证基地达到10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

  (三)老果园改造项目。通过实施果园品种调整、密度调整、树形改造、肥水一体化设施、免耕覆盖(果园生草和有机物覆盖等)、有害生物防控、防灾减灾等措施,对老果园进行更新改优。全市改造老果园50万亩(其中,西部葫芦河流域苹果优势产区33.9万亩,东部泾汭河流域苹果优势产区16.1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45000万元。

  (四)现代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建设项目。打造以“品种创新、栽培模式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现代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示范园区15个,面积7500亩,示范带动全市40万亩现代苹果矮化密植园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18000万元。

  (五)果园生态循环示范建设项目。大力示范推广“果,沼,畜,草,菌”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栽培模式,实现平凉果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建设生态循环示范园22个,其中静宁、庄浪、泾川、灵台每县4个,崆峒、崇信、华亭每县(市、区)2个,总面积44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4400万元。

  三、防灾减灾体系工程

  健全防灾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息及预防措施。在冰雹及霜冻多发地带,搭建防雹网,增设防雹炮点,修建防霜冻设施,购置防霜器材。建立健全灾害保险体系。全市防灾减灾设施覆盖面积累计达到20万亩,每年增加政策性苹果保险面积10万亩以上,果园保险覆盖率达40%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60000万元。

  四、全产业链提升工程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新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其中静宁、庄浪、泾川、灵台四县建成苹果产业园各1个,华亭市建成核桃产业园1个。争取创建静宁苹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00万元。

  (二)现代冷链加工建设项目。改造提升简易冷库、新建冷藏库50座以上,新增果品存贮能力30万吨,全市果品存贮能力达到130万吨。新增商品化处理生产线30条,年商品化处理能力280万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年均加工苹果30万吨和核桃800吨;配置冷藏车100辆。项目计划总投资26600万元。

  (三)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在各县(区)建设1个苹果物流产业园。在各县(市、区)建设农资专业市场各1个,建设农资配送网点20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0万元。

  (四)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以标准化生产技术、果品储藏保鲜、现代营销知识、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果业实用技术人才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每年力争引进高端技术人才15名左右,培训专业技术骨干1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6000名、果农20万人(次)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0万元。

  (五)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依托院、所、试验站,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试验示范及深层次技术交流,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建立新品种试验区500亩、示范基地100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

  (六)品牌宣传。一是持续举办平凉苹果博览会、产销峰会等各类展销活动,参加各类国内外品牌专业展会。二是加强与国内主流网媒合作,对平凉苹果产业品牌建设进行专题报道与推介。三是加强传统媒体与消费者关联度高的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宣传推广,互动与传播同步,宣传与营销并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塑造平凉苹果产业品牌形象。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

  (七)市场营销。一是在国内省会城市建立直营店和品牌连锁店,作为宣传营销平凉苹果的窗口;二是增建专业果品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中心,打造全面、便捷的平凉苹果交易平台。三是大力发展国内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实施平凉苹果电子商务拓展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在平凉市现代果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各县(市、区)果业发展领导小组要明确工作责任,把规划实施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抓,把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强化目标管理。依照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措施,明确工作进度和步骤,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奖罚措施,确保“十四五”果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全面完成。要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细化量化建设任务,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年度任务不欠帐,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奖惩机制。市县乡各级政府要把“十四五”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纳入部门、干部年度考核,建立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单位和人员,予以相应奖励。

  二、加强资金保障。整合项目资金,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市、县(区)林草、发改、科技、水务、扶贫、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按照“统筹安排,配套使用,渠道不乱,职能不变,各负其责”的要求,从基地建设、设施配套、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支持发展果产业。市、县(区)财政要逐年增加专项经费,解决种苗繁育、基地认证、品牌建设、新技术推广、果农培训等资金投入。金融部门要大力扶持涉果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充分发挥果农和各类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加快果产业发展步伐。发挥杠杆作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引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现代融资形式,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财团、企业参与平凉果业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建立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内平凉果产业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建立稳定的果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加大市县财政对规划区内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资金支持。

  三、健全完善机制。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企业+农户+基地”联动模式、市场经营模式、技术共享模式、信息共享模式、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现代果业发展新机制。完善协作机制。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引导各类资源向苹果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聚。健全奖励机制。市、县、乡三级政府要制定出台奖励扶持优惠政策,对在基地建设、技术创新、良种选育、技术推广、市场营销、典型示范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合作社、大户、技术人员、果农给予重奖。强化考核机制。依据部门职责定位和主体责任,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执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阶段评估、绩效奖罚,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