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平凉模式”
平凉市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自1978年以来,平凉市认真开展“三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10万亩,占到了国土绿化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2021年“三北”六期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进,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申报实施“三北”工程项目4个,争取投资9.18亿元,建设面积200.16万亩。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推广的“平凉模式”,为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统筹安排部署,高位推动落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三北”重点工作,制定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实施方案》《平凉市2025年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方案》,召开启动会、调度会、培训会,建立专项机制,科学推进“三北”陇中、六盘山、林草湿荒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县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聚焦难点堵点,及时会商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全力推动“三北”重点项目落地。
二是创新监管机制,压紧靠实责任。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通过总林长令、总林长会议、巡林检查等方式,全面压实“三北”工程建设党政责任。建立领导包抓、清单管理、专班跟进和“周调度、旬提醒、月通报”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指导,提级调度推进,倒逼工作任务落实。市级林草部门统筹负责任务分解下达、作业设计审批、复查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监督指导县(市、区)全面做好招投标、组织施工、质量管控、自查验收、管护抚育等工作,落实落细各方责任,合力化解难点堵点问题,形成了“市县共建、各负其责、联动发力”的项目建管新格局。
三是优化支付模式,提高资金效益。制定出台《平凉市2024—2025年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六盘山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建立“项目法人管理、委托县(区)实施、市级统一报账”运行机制,将工程进度和质量作为资金拨付的前提条件,按照验收结果,分四个阶段申请市级财政拨付资金,陇中、六盘山项目资金由“直达到县”转变为“市级集中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应支尽支。紧盯工程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及时下发提醒函,明确时限要求,跟踪督办落实,确保项目进度质量。
四是严格工程管理,提升建设质效。科学编制作业设计,推行“提前介入指导”模式,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和省市县三级联审,严把落地上图关,提高规划设计可行性,确保项目精准谋划、精准落地、精准实施。严格落实工程管理“四制”,全面推行下陷式栽植、截干埋根、泥浆蘸根、铁网围根、树盘覆膜等抗旱防鼠造林技术,建成了崆峒区柳湖镇杜家沟北面山、静宁县灵芝乡张堡村等一批林草生态修复治理样板工程。严格项目验收,通过“人验+无人机”智能比对和第三方专业评估,全面核查工程质量,建立问题清单,细化整改措施,形成管理闭环,确保实现绩效目标。
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平凉模式”,在项目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六盘山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有序推定,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95.0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88万亩,封山育林25.73万亩,退化林修复48.8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64万亩,实现了绿色扩量和森林提质“双突破”,全市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现有林地701.15万亩、草地101.35万亩、湿地8.73万亩,经济林151万亩,森林面积555.37万亩,森林覆盖率33.8%,林草覆盖率46.07%,城区绿化覆盖率43.9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77平方米,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名片更加靓丽,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撰稿:段兵红 编辑:柳文玉 审核: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