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推深做实林长制 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 时间:2024-01-29 10:14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林草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平凉市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林长制组织、责任、制度“三大体系”,创新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四绿并进”机制,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让平凉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一拧紧“责任阀”,聚力推动林长制。围绕建立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设立四级林长5078名,划定责任区域3908个,设立林长制公示牌2488个,选聘专兼职林草管护员13112人。制定出台林长制议事规则,建立林长会议、信息报送、工作督查、部门协作4项配套制度,创新制定考核办法、巡林制度、“五个一”服务平台等,构建了“1+4+N”制度体系,形成“长”按“制”办,以“制”促“治”的工作格局。全省首家在合肥举办了林长制培训班,崆峒区、华亭市等创新开展林长履职述职工作,崇信县、庄浪县等配发林长工作手册,市县乡村全面建立了标准化档案台账。建立“四单一函”机制,制作资源清单5078份、下发工作提示单(督办函)93余件,开展巡林检查、督导调研1.8万余次,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难题29个,真正推动落实林长制由“冠名制”到“责任制”。

二构筑“大屏障”,聚力推动科学“增绿”。准确把握“科学绿化”和“大规模推进”两个关键词,制定全市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坚持城乡一体、以水定绿、适地适树,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2023年造林封育22万亩,占计划的120.55%。创建省级森林小镇19个、全省乡村绿化示范村7个,打造生态园林式单位60个,静宁县、崇信县林业和草原局分别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我市2人获得全国绿化奖章。

三织牢“安全网”,聚力推动严格“护绿”。坚持造管并重,完善林草、公安、检察联动执法机制,开展森林督查、打击毁林毁草、林区禁种铲毒专项行动,核实森林督查疑似变化图斑999个,查处林政案件56起,行政处罚55人,收缴罚款110.53万元,恢复林地25.4公顷。普查古树名木3.5万株、古树群21处,建立古树名木管理名录,落实复壮修复措施,“左公柳”“古槐王”进入全国“双百”古树名录。建立野生动物信息网络平台,在重点林区建成视频监测点16个、救助站3处。组织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松材线虫普查,普查面积187万亩,防治有害生物37.6万亩,全市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和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灾害。

四是延伸“产业链”,聚力推动高效“用绿”。制定出台《平凉市“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平凉市“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静宁苹果”精品品牌培育实施方案》,引进新优品种22个,示范推广21万亩,建成运行“静宁苹果”科创馆,举办林果产业培训班1060期16.22万人(次),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果品产量225万吨,产值120亿元。新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0.38万亩、提质增效4.21万亩,林下种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到了9亿元,真正把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培育“新动能”,聚力推动全面“活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林下种养、“林旅”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林草新业态。全市林权流转面积106万亩,申请林权抵押贷款12亿元,发展林下种植23万亩、养殖133万头(只),培育种养殖典型7个,打造了华亭市砚峡乡“砚思源”农特产品品牌,关山林管局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入选“甘肃样板”。崇信县获得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静宁县35°苹果谷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村和双岘镇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2022“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撰稿:杨进娟    审核:罗小平    编辑:景悦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