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叶蜂识别要点和防控技术
近年来,市林检站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绿化成果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积极主动作为,落实防治责任,做好宣传工作,总结编制了我市重点林业有害生物之一的落叶松叶蜂识别要点和防控技术,进一步提升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发生及危害症状
落叶松叶蜂又称落叶松红腹叶蜂,膜翅目叶蜂科,属食叶害虫。是危害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大发生时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可使新梢弯曲,枝条枯死,树冠变形,难以成林郁闭。成虫产卵时刺伤嫩梢皮层,致使枝梢弯曲枯萎,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落叶松叶部危险性害虫,危害期为6-8月,主要危害10-30年生的落叶松。该虫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叶蜂幼虫危害盛期正是落叶松生长旺季,严重受害的林分,远看似火烧一片枯黄,严重抑制落叶松的生长发育。经调查,虫口密度受立地条件、林分状况影响较大,立地条件好,郁闭度大则受害轻,山梁重于坡面,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纯林重于混交林。
二、主要形态特征
卵一般长1.3mm,宽0.4mm。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暗色。
幼虫一般体长12.0-16.0mm。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胸足黑褐色。
成虫体长6.5-10.0mm,翅展15.0-18.5mm,虫体上有光泽,黑色,混生白色鳞毛。头黑色,具细小均匀小刻点,基黑色、平截,上黄色、前圆,上鄂深褐色具两齿。触角9节茶褐色、具短毛。前胸背板黑色;翅透明,前翅痣明显,前缘脉黄色,翅基片黄色。腹部3-6节枯黄色,其他腹节均为黑色。前、中足黄色,后足腿节端部约1/3、胫节端部1/2和跗节均为黑色。褐色,内齿小,不与外齿平行,锯黑色、有毛。
茧椭圆形,长约7.0-10.0mm,宽约为3.0-5.0mm,茧壳坚韧、角质。新时棕色,春后棕褐色,化蛹前黑褐色。
蛹裸蛹,体第7.0-10.0mm,初产乳白色,透明,后变黑褐色。
三、生活史
蛹期16-40d;卵期10-20d。幼虫期18-25d。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于落叶层下越冬。当平均气温达0℃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四、生物学习性
以结茧幼虫在树下枯枝落叶层中、地表或地表下1-2cm的土层中越冬。竖年4月下旬开始上树化蛹,5月中旬为盛期,蛹期7-10d, 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其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低温地区可持续到6月下旬。成虫羽化后1-2d可产卵,卵期7-10d,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喜欢将卵产于嫩梢皮下,卵粒并排成两纵行,每虫子产卵40-60粒,一般新梢头有卵7-50粒。有卵新梢呈弯曲状,顶梢树叶呈黄白色逐渐枯死。该虫为孤雌生殖,初孵幼虫群集危害新梢嫩叶,3龄以后分散取食。6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7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爬下树干,钻入落叶层下吐丝作茧越夏越冬。初孵幼虫群集危害,一般先取食树冠下层针叶,渐次上升至顶梢。
五、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根据成虫产卵于嫩梢一侧,且产卵不久梢即枯死的特点,可在产卵盛期(7月上旬)进行产卵嫩梢的剪除;早春或晚秋,采用人工清理林中的枯枝落叶,人工挖虫茧,集中深埋或烧毁,杀死虫茧。
2、生物防治:对野鸡、呱呱鸡、喜鹊和锦鸡等天敌,加以保护,增加林内天敌效量,对该虫数量控制将会有明显作用。
3、营林措施:适地适树,合理密植营造混交林,提高林木自控能力。
4、化学防治:苦篸碱烟剂熏杀在幼虫高发期间,可以采用苦参碱烟雾毒杀幼虫,这种杀虫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降低人力资源的消耗,并且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落叶松叶蜂,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撰稿:姜勇 审核:罗小平 编辑:王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