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引领平凉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平凉市以深入推行林长制改革“架桥铺路”,大规模推进国土科学绿化,全方位加强林草资源管护,多层次培育林产业,推动全市林草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建立三大体系,林长机制高效运转
围绕建立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全市共设立各级林长5078名,其中市级总林长、林长9名、县级总林长、林长109名、乡级总林长、林长1582名、村级林长、副林长3378名。划定责任区域3908个,设立林长制公示牌2488个,选聘专兼职林草管护员13112人。
制定出台林长制议事规则,建立林长会议、信息报送、工作督查、部门协作4项配套制度,创新制定考核办法、巡林制度、“五个一”服务平台等,成立了“1+4+N”制度体系,形成“长”按“制”办,以“制”促“治”的工作格局。
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的市级总林长,亲自谋划、高位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在市级林长的带动下,各级林长以深入责任区开展巡林为抓手,切实担负起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责任,督导各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抓实林长制,全年开展巡林检查、督导调研1.8万余次,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难题29个,真正推动落实林长制由“冠名制”到“责任制”,有力推动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增绿新渠道,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推行“林长制”,是新时期加快平凉林草发展,推进绿色发展行动的有力抓手,全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充分依托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林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造林面积持续增加,城乡绿化水平和森林提质向科学化、高质量发展转变。全市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共计20.31万亩,占18.25万亩任务的111.29%,超额完成任务2.06万亩,义务植树602万株,创建省级森林小镇19个、全省乡村绿化示范村7个、市级生态园林式单位60个。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见证全市生态建设和人文历史的“活化石”,为切实保护好全市古树名木这一绿色人文资源,组织编印《平凉市古树名木》宣传册,启动实施“左公柳”保护绿化基金扶持项目,按照“一树一策”古树保护方案,全面落实抢救性保护措施,对柳湖公园等古树名木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复壮管护,146株“左公柳”得到有效保护。筹集资金100万元,全面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调查,建设古树名木数据库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崇信“华夏古槐王”荣登全国“双百”古树推选名单,崇信“华夏古槐王”被选为全国1棵“七夕树”之一,为巩固国家级森林城市增色添彩。
探索护绿新机制,打好资源管护组合拳
建立林草、公安、检察院协作联动机制,采取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工作开展及重大涉林问题、案件等情况,对重大涉林涉草案件,三部门联合指挥,共同督导办理,协调解决生态资源保护、严格行政执法、涉林案件办理等重点疑难问题,有效解决了机构改革后,基层林政执法不顺不畅的问题,为林草资源管护增添司法“利剑”,形成部门联动、打防结合、处置高效、共同推动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完成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清零”任务,累计开展森林督查督导13次、专项执法行动3次,解决历年积累案件172起。
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各级林长认真研究方案预案、实战演练以及突发火情处置,加强对责任区内重点部位、重要场所的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开展林草防火培训演练20次,发放宣传资料100万份,制作微视频40多个,在电视、报刊、微信、抖音、快手和乡村调频小喇叭广泛宣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明显增强。建成了森林防火监测监控预警系统,形成了以地面巡护、高山瞭望、空中巡查为主的监测系统,不仅让林长“看得见”“摸得着”,还让林长“管得了”,做到心中有数,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
组织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松材线虫普查,检验检疫林木种苗387万株,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各级林长分片督查,护林员分段巡查,以“林长制”压实防控责任,全力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控管理,有效杜绝了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和蔓延,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推进活绿新模式,林草发展动能全面激发
在“林长制”催生下,各级林长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把林长制与助推乡村振兴、文旅康养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经济的发展潜力,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激发改革发展活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初步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的共赢目标。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途径,开展林权流转47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2亿元,扶持培育产业合作社104个,为全市52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争取林业贴息贷款资金3129.02万元,有力地激发了集体林业发展活力。
延伸用绿新链条,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绿色生态是平凉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林旅融合、壮市强县”的发展思路,各级林长立足林草资源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森林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宝库作用,大力发展大力特色富民产业,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静宁苹果”产业链以转型升级的新势头蓬勃发展,制定出台“静宁苹果”《精品品牌培育实施方案》和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若干政策措施》,更新改造老果园13.25万亩,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14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25万吨,一产产值突破120亿元。
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探索林药、林禽、林蜂等多种林下种植、养殖发展模式,全市林下种植利用面积21万亩,年产值7.47亿元;林下养殖123万头(只),年产值1.17亿元;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4.51万亩,年产值达到0.16亿元;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53个,从业人数58万人,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积极打造“砚思源”农特产品品牌,静宁县35°苹果谷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村和双岘镇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撰稿:杜浩飞 审核:罗小平 编辑:王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