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绘新篇 林旅融合谱华章——平凉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林旅产业融合纪实

  • 时间:2025-07-03 10:18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林业和草原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春采菌菇夏纳凉,秋摘硕果冬赏雪。在平凉的绿水青山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平凉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创新“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机制,以林下经济为纽带、以林旅融合为引擎,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特色之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8%,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绿色成为了平凉最鲜明的底色。

一、生态筑基:绿满平凉的底色守护

国土绿化绘就生态版图——开展国土科学绿化五年行动,统筹推进面山修复、生态廊道、城乡增绿等工程,实施平凉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六盘山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2025年完成林草生态修复治理30.79万亩、义务植树499.49万株,全市森林面积达555.37万亩,草地101.35万亩,构筑起了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屏障”。

全域创森擦亮生态名片——以国家森林城市巩固提升为抓手,从城市公园到乡村林网,从自然保护区到生态廊道,形成“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全域生态格局。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崆峒山、关山莲花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崇信龙泉寺、庄浪云崖寺省级风景名胜区如翡翠般镶嵌其间,让平凉成为西北地区的“生态标杆”。

二、产业破局:林下经济的立体赋能

五维模式构建产业链条——立足资源优势,按照良种化选育、规模化种植、园艺化管理、工业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引领的“六化”总体思路,打造“林药、林菌、林果、林菜种植+林禽、林畜养殖+食用菌、山野菜、山毛桃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的立体发展模式,实现“春采菌、夏纳凉、秋摘果、冬赏景”的四季经济循环。2025年上半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7亿元,林下种养利用面积23.82万亩。

龙头引领激活致富动能——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林下山货“”向“致富金果”转化升级。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资本,形成产业兴、农民富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林旅融合:森林康养的诗与远方

生态资源变身旅游IP——依托生态优势,打造“森林康养+观光游憩+运动休闲”综合体。2025年上半年,森林人家、农(林)家乐等接待游客7.19万人次,森林利用产值达2358万元,负氧离子富集的“天然氧吧”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民宿集群点亮林间经济——盘活林间空置农房,打造“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等特色民宿群落,推出“古槐树下品膳”“密林深处寻菌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山林间感受“推窗见绿、出门入画”的旅居生活,实现“一间民宿带活一片山林”。

四、乡村振兴:林旅融合的平凉路径

精品线路串起诗画乡村——坚持“以林促旅、以旅兴林”,打造崇信“华夏古槐王”精品旅游线、崆峒区林业生态旅游村、泾川白家村等林旅融合示范点,将古村落保护、乡村记忆与森林景观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景、一路一韵”的乡村旅游矩阵。

体验经济打通产销链路——开发林药采摘、林菌种植参观等互动项目,让游客“边玩边买”。通过旅游带动林下产品销售,实现“摘一颗山桃、品一味乡愁、带一份特产”的消费闭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流量密码”。

从林海茫茫到产业兴旺,从生态保护到林旅蝶变,平凉正以“绿水青山”为笔,“产业融合”为墨,在陇原大地上书写着生态价值转化的新答卷。未来,这座“森林城市”将继续解锁“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共生密码,邀您共赴一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水青山之约,共同绘就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画卷!

(撰稿:王利霞 编辑:柳文玉  审核:王伟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